焕发青年之志
争做时代新人
— 丛茜文 王智鑫 —
金风送爽,万里江山铺锦绣;丹桂盈枝,一轮旭日寄深情。在举国同庆的欢歌里,我们迎来盛大的国庆。有人背起行囊丈量山河,有人留守校园以书为翼;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把“小我”悄悄系在“大我”的脉搏上。今天,让我们把镜头对准24级历史一班的丛茜文、历史二班的王智鑫,看他们怎样在假期的一隅,用青春的视角、具体的行动,把个人时钟调成与国家同频的节拍,于静读与行走之间,汲取继续向前的力量。
-丛茜文-
盛世华章,少年与国同辉
对大学生来说,国庆的假期是难得的调整机会,我打算这样度过,让假期既充实又有意义!
前三天我想彻底放松身心,弥补开学后的疲惫。每天不用定闹钟睡到自然醒后,泡一杯咖啡,坐在书桌前看一本一直没来得及读的书,比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跟着主人公的故事感受成长的力量。比如《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总能让我跳出课本里的朝代框架,更细腻地感受明代官场与社会的肌理。下午的安排很灵活,有时可能在网络上搜集资料,翻找民国时期的老报纸影印件,看当时的社会新闻与广告,仿佛能触摸到那个动荡又鲜活的年代。
有时会约好友去校外的古籍书店,在泛黄的线装书间慢慢逛,偶尔淘到一本清代的地方志选本,书页里的批注都能让我们讨论半天。有时候和家人聊天,给爸妈讲我最近读的历史故事,听爷爷回忆他年轻时听来的民间传说,原来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记忆。
有时候还会约朋友去学校附近的公园骑行,秋天的阳光不燥,微风正好,沿途的桂花飘香,能让人暂时抛开学业的压力。晚上则和家人一起聊天,聊聊最近的生活,分享学校的趣事,让亲情在假期里更加温暖。
中间两天我计划用来“充电”。一方面,整理专业课的笔记,把之前没吃透的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就是去图书馆,找一本喜欢的杂志,在安静的环境里放松心情,享受独处的时光。
最后两天,我打算和朋友一起体验“城市漫游”。我们会提前做好攻略,去本地的老街区逛一逛,打卡隐藏在巷子里的特色小店,品尝地道的美食,感受不一样的人文氛围。因为家中附近是牛河梁遗址,可以重点看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打算带着笔记本记录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说不定能成为课程作业的案例。假期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会提前整理好行李,规划好开学后的学习计划,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并且十一假期不仅是放松的契机,更是将课堂知识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好时机。我也已做好规划,让这个假期在松弛与收获中度过,既缓解了学期初的学业压力,也为专业学习积累更多灵感。这样的十一假期,既有沉浸历史的乐趣,也有专业提升的充实。对我而言,历史从不只是过去的尘埃,而是能在假期里慢慢品味、不断探索的鲜活世界,而每一次这样的积累,都让我更热爱自己的专业。
-王智鑫-
中国向上,青年向前
十一的晨光为假期拉开序幕,10月1日与2日,我将白天的时光交付给沧州市博物馆。从上午9点到下午4点半,身着志愿服为参观者指引方向、讲解展品,让文物的故事在交流中鲜活;当暮色降临,晚上6点的书桌前又成了我的小天地,自主学习的时光里,知识在灯光下慢慢沉淀。
10月3日的节奏切换到自我提升模式。清晨8点起,三个小时的专业书籍阅读为思维充电,午后2点半至5点半,四级单词在反复记忆中变得熟悉,傍晚6点到8点,篮球场上的奔跑与跳跃,则用汗水释放了一天的疲惫。
10月4日,《万历十五年》的墨香从上午8点弥漫到11点,带我行进在历史的脉络里;午后2点至4点的四级复习延续着学习节奏,傍晚5点,收拾行李的忙碌开启了期待已久的山东之旅,晚上10点左右,向着淄博出发的车灯,照亮了假期的另一篇章。
10月5日,淄博的烟火气填满了白天的时光,从特色小吃到城市风情,每一处都值得驻足;下午5点抵达泰山脚下,稍作休整后,晚上11点,夜爬泰山的旅程正式开启,山间的风与同行者的脚步声,成了最特别的伴奏。
10月6日的清晨,在泰山之巅静待日出,当第一缕阳光冲破云层,洒在连绵的山峦上,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瞬间涤荡了所有疲惫;夜幕降临时,收拾好心情与行囊,准备踏上返程的路。
假期的尾声,10月7日与8日回归规律。每天上午8点到11点的专业书籍阅读、下午2点半至5点半的四级单词复习,为假期画上充实的注脚,而傍晚6点到8点的篮球运动,则让身心在运动中保持活力,以饱满的状态迎接假期后的生活。
当最后一缕桂花香被晚风收进书包,当返程的列车缓缓启动,他们悄悄把七天里收集的每一份感动、每一页笔记、每一张老照片,都折成一只只纸船,放进名为“中国”的辽阔海域。所谓成长,不过是把个人的秒针拨进祖国的心跳,每一次呼吸都与之同频,每一次出发都与之共振。我与祖国共成长,今天把小小故事写进她的宏大叙事;明天,必将用滚烫的青春落款,谱写出属于新一代的盛世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