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正文

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办学特色及成效(二)双线贯通、情境浸润、多维协同:高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2025-11-18    作者:     来源:     

编者按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来,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展示深耕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特推出“办学特色与成效”系列专题,梳理学校办学特色,展示学校育人成果,以审核评估为新起点,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案例情况概述

“课程思政”是高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教高司函〔2021〕19号)等文件相关要求,全面分析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学改革方向,结合学校特点、专业特色,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以“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深度融合”为核心,构建了“双线贯通、情境浸润、多维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系统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双线贯通强化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联动,通过目标牵引、机制保障、评价闭环的完整体系,破解了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机械叠加的难题,推动了育人目标与学科专业建设同频共振;情境浸润创新教学载体,引导各院系立足学科和专业,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为单位,通过不同融合点的内容择取与顶层设计,从多元层面进行党史教育、功勋事迹等思政元素挖掘,通过“文艺赋能”“格物穷理”“匠心铸魂”“经世济民”分门别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多维协同整合专业、平台、文化等资源,构建课程、教研、实践与文化四维联动生态,依托校际合作、校企共建等机制,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破解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机械叠加、标签化嵌入”的融合困境

传统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常以生硬植入或孤立案例形式存在,难以与专业教学内容形成深度关联。通过“双线贯通”机制,建立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的双向校准体系,开发专业核心素养与思政要素的融合图谱,引导教师从“被动嵌入”转向“主动重构”。通过课程大纲修订、教学案例库建设、示范课程孵化等举措,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

(二)解决价值引导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足的实践瓶颈

传统的课程思政教育多依赖单向理论灌输,学生认同感与参与度有限。近年来,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以“情境浸润”为抓手,例如将“七一勋章”事迹转化为学生专业实践载体,构建了理解、内化、实践与反思的闭环育人路径。通过真实情境设计,推动了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与价值内化。

(三)突破跨部门资源分散、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的机制壁垒

在原先的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协同不畅的问题。目前学校依托“多维协同”机制,整合教务、学工、科研等部门资源,打造“课程、课题、竞赛、实践”四维资源池,构建跨学科教研中心与共享型教学平台。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形成“理论+实践”“课堂+舞台”的协同育人生态,实现了思政资源从碎片化供给向系统性整合升级。

(四)扭转教师思政育人意识薄弱、方法单一的能力短板

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存在重专业轻思政、育人方法固化等问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研修、教学诊断等举措来提升教师思政认知力,依托名师工作坊、教学竞赛、教研教改项目等手段强化教师教学设计力,形成了“全员参与、分层提升、持续改进”的教师成长体系,全面夯实了育人主体能力根基。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构建双线贯通机制,推动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的系统化融合与协同发展

针对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学校以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双向联动为核心,建立目标牵引、机制优化、动态反馈的全链条贯通体系。在顶层设计层面,出台了《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工作。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并成功获批河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通过跨学科协同教研、“双百工程”、教研教改专项研究、教学案例动态更新等路径,引导教师重构课程育人逻辑,提升育人能力。同时构建覆盖课程审核、教学督导、成果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思政育人目标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情境浸润教学模式,实现价值引导从显性灌输向隐性渗透的深度转化

为突破传统思政教育中单向说教、学生参与不足的困境,学校围绕“情境创设、实践浸润、价值内化”的育人逻辑,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场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校本特色资源、社会现实需求等要素,开发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践行的育人载体。通过艺术创作、项目式探究、虚拟仿真等多元化手段,打造了认知、体验、反思的教学闭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与文化自信等价值基因。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创新、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推动了价值塑造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内化,全面提升了育人实效。

(三)打造多维协同育人生态,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系统性支撑格局

针对跨部门资源分散、协同育人合力不足的体制机制壁垒,学校通过资源整合与平台联动构建协同育人网络。对内打破学科专业与部门壁垒,统筹教务、科研、学工等资源,建立课程建设、课题研究、实践育人联动机制,搭建跨学科教研平台与资源共享库;对外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协同、校际联盟,构建社会资源反哺教学的协同通道。同时强化教师育人能力支撑体系,通过分层培训、教学竞赛、成果辐射等路径,系统性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通过“课堂内外联动、线上线下互补、校内校外协同”的生态构建,形成了覆盖教学全链条、辐射育人全场景的立体化格局,实现了课程思政从局部试点向全域深化的跨越式发展。

四、创新点

(一)突破资源转化创新:打造红色基因与学科特色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学科优势,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课程思政素材。学校出台了《中共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委员会“百年党史,走进课堂”实施方案》《“百年同心向党,星光闪耀课堂”实施方案》,推进党史教育、功勋事迹融入课堂,以文艺赋能、格物穷理、匠心铸魂、经世济民为核心分门别类构建特色育人内容体系,并通过艺术创作、舞台展演及项目实践等方式,推动思政元素由抽象理念向具体实践转化,实现红色精神、理想信念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可拓展的内容转化模式,全面增强了育人资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充分利用校园优势特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丰富课程思政育人形式,不断强化校本资源育人功能。目前学校建有包括齐越教育馆、体育馆、图书馆、生物标本馆、文字馆、洪昌美术馆、校史馆在内七个特色场馆,与此相应,学校将“红橙金绿青蓝紫”赋予了特殊的内涵,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七色文化”。学校各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七馆”育人元素,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实现课程思政的辐射延伸。

(二)路径联动创新:构建校内外协同的课程思政立体化实施体系

打破传统教学界限,以校企共建研究中心和区域教学研讨会为平台,建立校地协同、校际联动的资源共享机制。将社会需求与行业痛点融入专业教学,通过多元化场景设计如艺术展演、行业案例分析、实践工坊等,形成“课堂启发、社会参与、价值内化”的育人闭环。促进了思政教育从单向传授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联动的全方位育人生态,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使课程思政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社会。

(三)质量驱动创新:建立动态优化的课程思政长效保障机制

学校构建了涵盖目标规划、过程监控、成效反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跨部门协同督导和常态化评价机制,实时跟踪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依托教学竞赛、案例共享、分层培训等途径,形成了设计、实施、优化的螺旋式改进模式,确保了思政育人目标与专业教学的动态匹配,推动课程思政从短期活动向长效机制转变。为学校系统性推进思政教育提供了可持续的质量保障模式,全面提高了育人目标的精准性和长效性,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五、推广应用效果

(一)成果构建系统化课程思政体系,引领高校育人模式创新

学校所探索的“双线贯通、情境浸润、多维协同”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系统化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方案,学校领导在山西太原师范院校联盟会议上作典型经验。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实践中,学校积极与兄弟院校开展校际合作,共同分享课程资源、教学经验和实践成果,在沧州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上,作“心怀‘国之大者’聚焦立德树人”典型经验介绍,受到人民公开课平台报道,6门课程在人民公开课平台上线。

(二)创新教学载体,打造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品牌

在中共中央首次颁授“七一勋章”之际,学校出台《百年同心向党,星光闪耀课堂——‘七一勋章’获得者感人事迹融入课堂实施方案》。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组织了系列活动,通过将英雄事迹、英雄人物讲出来、画出来、舞出来、诵出来、唱出来、演出来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功勋事迹、功勋精神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走进学生心中。该活动成为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课程思政建设品牌,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国教育新闻网、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高教参考、沧州日报、沧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三)加强宣传推广,搭建互学互鉴平台

近两年通过沧州师院教务处、沧州师院微平台发表课程思政相关内容300余条。与此同时,“百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关内容被高教新智荟、高教教发方略等多家高教研究平台转发,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影响范围,提升了学校美誉度。

(四)增强社会影响力,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

依托课程思政成果开展社会美育服务、文化展演等活动,将育人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文化资源,实现了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赋能。通过艺术作品传播红色精神、弘扬传统文化,高校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这种“以教促行、以行育人”的路径,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推动了思政教育成果从校园向社会的延伸,为高校履行文化使命、服务地方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上一篇: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办学特色及成效(三)“三维铸魂 三翼联动 三阶融通”: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引领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创新与实践

下一篇: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邀请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开展消防安全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