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来,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展示深耕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特推出“办学特色与成效”系列专题,梳理学校办学特色,展示学校育人成果,以审核评估为新起点,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概况
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建于1984年,下设8个教研室,1个本科专业,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58人,在校生540人,同时承担1.6万名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持续推动学院和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2022年,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成功通过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省级遴选,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沧州)。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核心推进力量,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铸魂育人使命,淬炼形成“红色马院 以红育人”的鲜明办学特质。先后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获批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在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估中斩获优秀等级。学院精心打造红色文化长廊、VR 虚拟仿真实训教室、理论大讲堂及数字集体备课室等高端平台及“红心向党”宣讲团,其中红色文化长廊跻身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成员单位,以硬核实力赋能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二、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案例简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而言,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更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其针对性和吸引力,实现各学段思政课有机衔接、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
本案例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抓手,依托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与沧州市大中小学各学段多所学校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打造“三维铸魂 三翼联动 三阶融通:地方红色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项目。通过构建“三维铸魂”教学目标贯通体系、“三翼联动”教学内容协同体系、“三阶融通”教学方法适配体系,以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解决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各学段红色教育目标衔接问题、红色教育内容低水平重复或断层问题、思政课教学方法不适配问题,实现了理念、实践、平台、资源上的创新,形成了一批育人成果,在沧州市多所学校逐步推广,提升了学校影响力,并被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沧州新闻网、今日头条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教学成果获批教育部2025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典型案例,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有效衔接,辐射带动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案例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1.解决大中小学各学段红色教育目标衔接问题
目前,各学段对红色教育普遍存在认知跨度脱节、思维方式脱节、理论深度跳跃等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教学目标梯度化的设计体系。
2.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红色教育内容低水平重复或断层问题
部分小学讲红色故事,到大学依旧在讲红色故事,存在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现象。而在这种现象影响之下,容易造成各学段之间情感认知断层。
3.解决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方法不适配问题
传统小学学段德育课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或者仅仅是观看纪录片,具象化教学不足。初中学段红色教育多停留于知识点记忆,未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必然性,探究性学习缺失。高中学段因升学压力,多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刷题来单纯的提高分数,缺少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在大学学段又容易忽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图1 实现教学目标体系、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现铸魂育人
(一)坚持一条主线,形成“三维铸魂”教学目标贯通体系
一条主线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三维”即知识目标维度、能力目标维度和情感目标维度。
1.搭建“认知启蒙-理论建构-价值明晰”知识目标贯通体系
小学学段通过基础教育,初步建立红色文化的启蒙意识;中学学段通过深化历史理解与理论认知,建立红色文化的系统性知识框架;大学学段聚焦明晰红色文化价值,推动红色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与社会应用。
2.搭建“感性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社会应用能力”能力目标贯通体系
小学学段培养感性认知能力与基础实践能力,激发小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情感认同;中学学段提升历史分析与逻辑思维能力,深化红色文化的理性认知;大学学段强化学术研究能力与社会应用能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创新转化。
3.搭建“启蒙情感-深化认同-坚定信念”情感目标贯通体系
小学学段启蒙家国情怀,培养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集体归属认同;中学学段深化政治认同,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大学学段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红色精神的时代使命,拓展全球视野。

图2 “三维铸魂”-教学目标体系图
(二)建立三大平台,形成“三翼联动”教学内容协同体系
三翼即三大平台——跨学段教研联动平台、跨学科协同联动平台和跨空间数字联动平台。
跨学段教研联动平台。以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依托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沧州市)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长廊,组织两场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集体备课会、三场沧州市大中小学“开学第一课”,并累计召开多场思政研讨会,创设教师联合教研机制。


图3 第一、二届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
跨学科协同联动平台。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师多学科开展协同联动,积极构建“螺旋式主题”课程,形成横向协同的教学内容体系。运河区实验小学以“大运河边的红色故事”为主题,由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组成“王俊霞思政名师工作室”,开展教研活动,并邀请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专家、中学思政课教师把关内容。


图4分别与运河区实验小学、重庆路小学开展多学科教研活动
跨空间数字联动平台。依托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VR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马院-思政实践课线上平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平台”,开展线上思政课,建立跨空间数字联动平台,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形成“启蒙-内化-创造”的育人闭环。


图5 VR实训基地示范课及“智慧马院”线上平台系统
(三)坚持创新与适配原则,形成“三阶融通”教学方法适配体系
“三阶”指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学段。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分层递进的教学目标,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思辨”,再到“实践创新”,构建梯度衔接、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适配体系。
“情境浸润,游戏乐学”——小学启蒙教育体系。小学学段以故事化与游戏化方法为主,通过具象化、趣味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和情感认同。开发“红色剧目表演”等活动,让小学思政课堂“动”起来。


图6 运河区实验小学“萌芽戏剧节”
“问题驱动,思辨深学”——中学深度教学体系。中学学段以问题导向与思辨性学习方法为主,通过历史分析与思辨分析,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逻辑,形成系统性认知。开展“历史法庭辩论”“红色主题研讨”等活动,让中学思政课课堂“活”起来、“辩”起来。

图7 沧州市第一中学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实践赋能,知行创学”——大学融合育人体系。大学学段以专题式教学与实践创新方法为主,实现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转化。开设红色文化专题课程,组建“红心向党——沧州红色人物事迹宣讲团”,让大学思政课课堂“研”起来。

图8 “红心向党——沧州红色人物事迹宣讲团”
四、案例的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率先提出“三维铸魂 三翼联动 三阶融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理念,并以沧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为引领,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大体系重构,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立足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统一谋划、统一设计、统一落实,在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域具有首创意义。
(二)实践创新
案例主要完成人承担了教育部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典型案例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沧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特色校本资源,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长廊”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空间。学院组织承办“建党百年成就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图片展”“峥嵘岁月 烽火壮歌——沧州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图片展”和“大国脊梁--84位科学家画展”;开展《松骨峰战役》红色情景剧课堂演绎、“大中小学同上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等活动。通过“精准送学”、专题讲座、课题指导、实践研修等形式,与京津冀多所学校开展多学段间校际合作。


图9 获批教育部2025年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典型案例公示文件


图10 组织开展多场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长廊宣讲活动


图11 组织开展多场沧州抗日图片展宣讲活动


图12 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同上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与“大国脊梁--84位科学家画展”活动


图13 组织开展“大中小学两市三地线上思政课联合教研活动”与“《松骨峰战役》红色情景剧课堂演绎”
(三)平台创新
以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依托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沧州市),搭建马克思主义学院VR虚拟仿真实训室、“智慧马院-思政实践课线上平台”“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智慧平台”,打通时间与空间上的壁垒,解决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沟通难题。
(四)资源创新
本案例对沧州70位英烈人物事迹进行挖掘、梳理和整合,形成“沧州红色英烈人物事迹”典型案例集;制作“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案例集;创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长廊”教学资源,并录制红色宣讲视频100余个。联合青县道德馆、南大港湿地、马本斋纪念馆、沧州市博物馆、献王纪念园等场馆,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购买《松骨峰战役》《东京审判》《天津保卫战》等红色剧本沙盘资源;建设有VR虚拟仿真实训室,开展沉浸式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体验感。



图14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长廊、红色宣讲视频及“七一勋章”获得者事迹案例集
五、案例的应用推广情况
本案例以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阵地,覆盖沧州市大中小学多学段共10余所学校。经过多年实践,通过线上线下的共同推广,育人成果、推广范围及学校影响力等方面在应用及推广情况上得到广泛好评。

图15 成果应用推广效果
(一)育人成果丰硕
1.教学成果
本案例负责人申报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沧州市为例》获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和精品建设项目,实现我市在该项目上首次突破。在此基础上立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学院其他思政课教师多次参加省、市、校各级讲课比赛,3人获教育部微课展示典型案例、省级教学信息化比赛一等奖,2人获省级青教赛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9人获省级青年教师思政课比赛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6节课入选河北省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课,1节课入选河北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品视频课程库。录制红色讲解视频100余个。

图16 部分主要完成人获奖证书

图17 省级精品视频课获奖证书
2.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15项,市、厅级课题50余项,其中1项被省党建会列为重点课题,并获科研成果一等奖。出版《新媒体时代红色旅游教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协同育人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及其质量提升路径研究》《高校文化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光辉历程》等专著5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人民论坛》《西藏日报》《宁夏日报》等期刊、报纸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大思政课科研团队获批校级科研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校级重点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获批校级科研平台。2人获批沧州市智库专家。
3.师资培养成果
依托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召开多场涉及多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会,参训人员达千人。开展线上线下大中小学集体教研活动10余场,受众500余人。5人获沧州市理论宣讲大赛二等奖,2人获批沧州市“大思政课”教师库成员。
(二)学校影响力显著提升
1.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
2022年,成功获批河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沧州),负责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合作共建共发展
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合作共建关系,与沧州交通学院、沧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思政课结对帮扶协议,与沧州市运河区回民小学、重庆路小学、运河区实验小学、临海路小学和沧州市第三中学等校签署了合作共建协议。加强和沧州市教育部门合作与交流,搭建特色平台,推进教学改革。

图18 与沧州市各学段多所学校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合作共建协议
(三)成果被广泛认可推广
1.报纸、媒体多番报道
本案例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被教育部、新华网、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沧州新闻网等媒体广泛报道。2024年红色文化长廊获批河北省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成员单位,2名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科学精神”主题演讲中获得优秀,学院获优秀组织奖。
2.实践经验被广泛推广及应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年荣获河北省思政课质量评估优秀。案例负责人多次参加省、市、区级会议活动,并多次以专家身份推介成果,对教研活动作点评。部分中小学及高校借鉴本项目成果,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结合学校特色,打造特色红色主题文化活动。

图19 部分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