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来,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展示深耕教育教学改革、全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学校特推出“办学特色与成效”系列专题,梳理学校办学特色,展示学校育人成果,以审核评估为新起点,全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
大运河作为沧州的精神内核与文脉根基,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鲜明的地域特质。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立足地方高校使命,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运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融入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以“深挖文化内涵、打造育人品牌、服务地方发展”为核心,构建“课程筑基、科研赋能、实践增效”的三维融合体系,通过多专业协同、多平台搭建、多路径推进,破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割裂、高校服务地方能力不足等难题,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与人才支撑,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一、专项引领:设立“大运河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改专项课题
以教改专项课题为抓手,系统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教育教学的全链条融合,打破文化育人“碎片化”“零散化”的局限,形成“理论研究—资源开发—课程建设—实践应用”的闭环体系。
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设立“大运河文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专项,包括:大运河文化资源数字化与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依托的专业教育教学创新提质研究,大运河文化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特色课程开发与应用,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与校本教材编写,大运河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运河文化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从“被动融入”转向“主动重构”,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构建跨学科、多形式、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与课程体系,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筑基:构建“通识—专业—实践”三阶联动的运河文化课程体系
结合大运河沧州段的文化特质与学校专业优势,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运河文化课程矩阵,实现文化传承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耦合。聚焦“全员浸润”,开设全校性通识课程“大运河文化概论”,内容涵盖大运河历史沿革、物质文化遗产(如连镇谢家坝、泊头清真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以及沧州运河沿岸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劳动教育、美育课程设立“大运河非遗工坊”,学生学习掐丝、剪纸、绢本临摹、壁画线描等非遗技艺,制作文创产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紧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大运河文化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如美术学等专业依托“艺术考察”省级一流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运河文化调研与艺术创作,举办大运河主题师生作品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梳理运河沿岸书院教育、驿路诗歌,组织学生参与运河文化研学方案和路线设计;书法学专业以大运河为创作源泉,以书法形式演绎历代文人笔下的大运河,举办“运河书情”毕业作品展,获得业界高度认可;音乐学、舞蹈编导专业挖掘运河漕运号子、南皮落子、沧州民歌,以运河历史故事为蓝本,编排音乐舞蹈剧《运河驿站》;艺术设计学将运河沿岸建筑、民俗风情转化为艺术作品,结合沧州运河文化IP,设计书签、装饰画、非遗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创作运河风光摄影、主题视频、音频作品及文创产品等近500件,多部作品被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学习强国”平台选用。






三、科研赋能:搭建“平台+项目”的学术支撑体系
依托学校的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聚焦大运河文化精神阐释、大运河文化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领域,立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0余项,连续被评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武术文化研讨会”;《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学报》设立“大运河文化研究”特色栏目,累计刊发大运河文化精神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相关主题论文68篇,总下载量达2万余次,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反响,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特色栏目奖”、河北省期刊特色栏目奖;“大运河文化宣讲团”走进沧州市干部培训学院、国学研究会、沧州市图书馆,在政府、社区、学校广泛传播运河文化;7位教师参与沧州电视台《运河印记》栏目,将专项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传播内容,相关提案、决策咨询报告被市政协、市人大采纳。






四、实践增效:打造“品牌+载体”的多维实践体系
以社会实践为抓手,推动大运河文化从校园走向社会。联合沧州市大运河办、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沧州市博物馆、沧州大运河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建“大运河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组织师生开展大运河沿线文物调查和专题研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运河沿线景区(如沧州园博园、沧州市博物馆、大运河非遗 馆等)开展导游实习,讲解运河文化;绘画专业组织写生进行大运河写生和毕业创作等。
打造“七彩运河大家绘”美育特色品牌,以“弘扬运河文化、厚植家乡情怀”为主线,面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群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累计参与师生逾百人,直接服务对象超过700人,并面向社会举办三次成果展,积极宣传大运河文化。2023、2024年连续两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并荣获2024年河北省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活动先进小分队称号。项目还被评为2023年河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特色品牌项目,并获得2024年河北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优秀奖。活动在沧州及周边地区建立多个实践基地,还深入新疆库尔勒梨花社区、铁门关河北花苑社区、焉耆友好社区等开展服务,被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新华社、中国教育新闻网、冀云平台、新沧州微平台、巴州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




威廉官网中国官方网站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本科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育人体系,实现了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与地方发展的共赢。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大运河文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强化科研创新、拓展实践载体,持续完善“校地协同、跨专业联动”的长效机制;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加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传播力度,丰富育人形式与内容,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沧州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