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院新闻 > 学院动态

“我和祖国共成长”——传承中华劳动品质的李思雨

发布日期:2025-10-04    作者:     来源: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诗经》中“采采芣苢”的欢快劳作,到古训“业精于勤”的谆谆教诲,再到如今劳动者在各行各业的坚守,这份美德代代相传。它不仅是耕耘收获的务实,是“晨兴理荒秽”的坚韧,更滋养着民族的担当与创造力,让中华民族在千百年岁月中始终充满生机与力量。

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同学,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用劳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成长篇章。他们热爱劳动、品味劳动、感悟劳动……今天,我们将聚焦2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李思雨同学,听她分享在劳动中收获的成就感、对责任与成长的思考,以及那些藏在平凡岗位里的不凡感悟。

攥着扫帚站在小操场旁的长廊入口,我总能想起奶奶清晨在田地劳作的模样。她那把旧扫帚破旧泛白,扫过田间地的“沙沙”声裹着晨光,打我记事起就没断过。后来在校园里清扫小操场西侧的长路与独立长廊,才慢慢懂了奶奶说的“扫净了地,心里才敞亮”,尤其在落叶纷飞时,和同区域女生的短暂协作,更让我摸清了劳动里藏着的互助温暖。

最初申请勤工俭学岗位,一半是想帮自己赚点生活费,一半是觉得“扫地”我熟。妈妈每天下班回家,放下包就拎起扫帚,从客厅扫到阳台,连沙发底下的灰尘都要扒拉出来。她总说“家里干净,住得才踏实”,我小时候就跟着学——握扫帚要离竹枝近点才省力,扫角落得把扫帚尖斜着探进去,这些细节早成了习惯。

我的卫生区很明确:小操场西侧几十多米长的水泥长路,还有旁边的木质长廊。平时这片区域由我和同班级的女生分开负责,因为除了落叶时期,卫生区没有那么难打扫,所以我们决定各自按时间清扫。真正熟起来,是九月下旬那场“落叶灾难”。

那天早上风特别大,路边树的叶子像下雨似的往下落。我六点半到岗时,长路西段已经铺了厚厚的一层金黄,连长廊的长椅下、木板缝里都塞得满满当当。我握着扫帚埋头扫,刚把一段路的落叶归成小堆,一阵风过,叶子又散得四处都是,连扫三遍都没个利索样。腰越来越酸,指尖被扫帚柄磨得发紧,看着还在不断飘落的叶子,我忍不住蹲在路边叹气——照这速度,上课前肯定扫不完。

就在这时就听见熟悉的声音:“好家伙,你这儿落叶都能埋脚了?”我抬头一看,是舍友,她手里还拎着早餐袋。她凑过来,指着我脚边散乱的落叶皱起眉:“我刚从食堂过来,看你在这儿折腾半天了,这风刮得,你一个人啥时候能扫完?”说着她把早餐袋往长廊长椅上一放,“我先帮你扫会儿,我们之前也说过落叶多的时候互相帮衬。”我赶紧摆手:“不用不用,你快先去吃早餐,我再扫会儿就好。”她却已经拿起我放在一旁的备用扫帚,“跟我客气啥?咱们宿舍打扫卫生不也常搭手嘛。你看这样,你扫长廊里的落叶,把缝隙里的抠出来,我来扫长路,咱们把落叶都扫到长路中间的空地,最后一起装袋,比你一个人两边跑快多了。”

我赶紧应下,跟着她一起调整节奏。她扫路有诀窍,不追着零散落叶跑,而是顺着风向,用扫帚把落叶往长路中间的空地赶,“这样风再吹,也只是在中间聚着,不会散到两边。”我学着她的样子,把西段的落叶往中间扫,原本杂乱的落叶慢慢汇成了几大堆。她又从工具房找来了两个大袋子,“咱们一人扶袋口,一人装落叶,比单独装快一倍。”

装落叶时,她怕我被叶子边缘划伤手,特意让我扶着袋口,自己弯腰用扫帚往袋子里拨。金黄的叶子簌簌落进袋子,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袋。她拎起袋子往垃圾桶走,我赶紧接过另一袋跟上,“我帮你一起拎,这袋子挺沉的。”她笑着点头,两个人一起抬着袋子,脚步都轻快了不少。

休息时往回走,她擦了擦汗说:“我妈之前扫老家院子,遇到落叶多的时候,邻居婶子会过来搭把手,俩人一起扫,半个钟头就完事儿。她总说‘难事儿凑一起,搭个手就不难了’。”我突然想起秋收时,奶奶也总叫上邻居一起收玉米,你掰我装,原本要大半天的活儿,半天就干完了。原来不管是家里还是校园,遇到难办的活儿,互相帮衬着,就没那么难了。

那天我们一起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长路和长廊的落叶清扫干净。看着没有落叶堆积的路面,她拍了拍我的肩膀:“你看,俩人一起干,比一个人硬扛强多了。以后要是再遇到落叶多,咱们还一起扫。”我点点头,心里暖暖的——原本让我犯愁的“落叶灾难”,因为她的帮忙,竟变成了一段踏实的协作时光。

之后十月又有两次落叶高峰期,舍友只要下楼看到落叶多就会来到卫生区放下手里的事来帮忙。有次遇到社团招新,小操场人来人往,不少传单和海报被风刮到了卫生区,和落叶混在一起特别难清理。她从社团招新点要了几个大夹子,“咱们把传单夹起来,和落叶分开,这样装袋的时候就不会乱了。”我们一人拿夹子夹传单,一人扫落叶,没一会儿就把杂乱的卫生区整理得干干净净。

周末和妈妈视频时,我跟她讲了和舍友一起扫落叶、清传单的事。妈妈在视频那头笑着说:“你们这样互相帮忙挺好的,就像我和你李阿姨,上次咱家大扫除忙不过来,她就过来帮我,半天就弄完了。劳动的时候有人搭手,心里也敞亮。”我听着妈妈的话,想起从奶奶叫邻居收玉米,到妈妈和李阿姨大扫除,再到我和舍友扫落叶,这种“搭把手”的互助,是刻在我们文化骨子里的善意。它不是简单的“帮忙”,而是代际传递的人文温度,让劳动从个体的苦役,变成了群体的温情仪式。

现在每次清扫,看到长路和长廊干净的样子,我都会想起和她一起扫落叶的时光。那些金黄的叶子,那些一起挥动的扫帚,那些互相递过的纸巾和垃圾袋,都让我明白:我们扫的不只是落叶,更是在为校园这个“集体家园”耕耘。劳动不只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需要时,伙伴间并肩的协作——落叶再多,只要有人一起扛。就像每一片叶子的归位,每个人的小小协作,最终会让整个集体焕发光彩——这便是劳动的集体价值,它让个体的努力汇入群体的成长,让“我”变成了“我们”。

劳动的意义从不止于“完成任务”,互助也不是一时的善意。它们是我们在喧嚣世界里,构建人文共同体的方式——以劳动为媒,以互助为桥,我们扫净的是环境,滋养的是精神,传承的是文明,最终在彼此的托举中,长成了更有温度、更具担当的个体。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正是新时代好青年该有的模样。这份在勤工俭学中收获的踏实与担当,不只是李思雨一个人的成长印记,更是无数新时代青年的生动缩影:在每一件该做好的小事里积蓄力量,让个人的成长与校园的温暖、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愿更多青年都能从这份故事里汲取力量,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以奋斗为笔,书写更有分量的青春篇章,让我们和祖国共成长!

上一篇:文学院召开师范专业建设暨高素质师范人才培养研讨会

下一篇:我和祖国共成长之“国庆期间,你在做什么”——刘子菲、步跃坤